1全球宏觀環境的影響分析 2021年,全球經濟雖然較2020年低谷期開始斷續修復和反彈,但期間壓力重重,上半年得益于疫苗接種積極推進和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,下半年新冠病毒變異導致疫情再度蔓延,全球供應鏈再次受到挑戰,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再次放緩,通脹壓力上升,未來一段時間,對農化市場帶來不確定性影響。 1.1 ?全球區域政治與環境 中國“碳中和”邁出了堅實步伐,中短期導致產品供應緊張,農化產品價格上漲。2021年成為中國“碳中和元年”已成共識,作為全球最大的農藥出口國,中國“碳中和”政策直接影響農藥原藥的生產和供應。 中美關系趨于緩和,對中國農化產品出口帶來利好。中美在外交、經濟等層面也展開了多次接觸,交流內容逐漸務實和有建設性,因此短期內中美關系趨于緩和。 巴西政府宣布破產,給巴西市場農化產品需求帶來不確定性。2020年3月中旬開始,巴西為防控疫情,啟動社會隔離政策,導致生產停滯、就業需求削減等各項負面影響,巴西政府發放大量補貼,財政壓力加大。期間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,使得巴西貨幣受到巨大沖擊,巴西經濟不堪重負,2021年1月總統宣布政府破產。 全球氣候變幻莫測,影響經濟活動的同時,也對農業生產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。2021年冬季,肆虐全球的拉尼娜現象影響了大部分重要作物區域,低溫暴雪、暴雨洪水、極端高溫、地質災害等。拉尼娜氣候通常會加劇相關農產品價格波動,過往20年間北半球冬季6次拉尼娜氣候,CBOT大豆價格有5次發生上漲,平均漲幅18.2%,CBOT小麥價格有6次發生上漲,平均漲幅16.3%。 1.2 ?全球經濟與匯率 新冠疫情以來各國經濟基本面逐漸分化,中國和美國經濟表現相對較強,歐元、日元、英鎊則呈下降趨勢,新興國家貨幣也表現低迷。2021年,美國貨幣政策“大放水”,向全球提供流動性,第3季度全球大部分國家地區貨幣相對美元走強,對農化行業產生2方面影響。一方面,在一定程度上擴大重點國家地區(如巴西等)對進口農資產品的需求;第二,受到美元匯率影響,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,中國企業部分進口原料與中間體的價格也會上漲,從而增加農化企業的生產成本。 1.3 ?全球油價與原材料供應 原油價格上漲,帶動燃料乙醇替代性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,進一步推動玉米工業需求,帶動作物種植積極性,同時,原油價格上漲也將同步帶動眾多化工原料和中間體生產成本上漲,從而給國內農化企業帶來成本壓力。全球經濟逐漸擺脫疫情的重挫帶來原油需求回升,但供應恢復速度遠不及需求臺階式增長,加上極端天氣全球能源商品供應趨緊,2021年年末北半球冬季取暖旺季來臨,更是加大季節性緊張態勢,供應出現階段性危機,能源價格大幅上升。 1.4 ?大宗糧食價格 國際大宗糧食價格高位運行,帶動種植者對農化產品投入積極性。2021年,一方面大豆/玉米等作物庫存低位,受各國經濟復蘇的需求拉動,農產品供應緊張,另一方面,美元流動性增加帶來投資需求,糧食現貨價格高位振蕩。據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公布的食品價格指數(FFPI),2021年平均值已達125.7點,是2011年以來最高水平。2022年以來全球農產品貿易及中國國內消費量仍保持快速增長趨勢,供需基本面偏緊的底層邏輯未變。目前南半球作物正值生長關鍵期,干旱的天氣或帶來產量風險,機構預測2022年度農產品供應仍然緊張,價格將在高位振蕩。 1.5 ?新冠變異毒株 新冠疫情持續影響全球經濟和社會活動,原材料流通滯緩,物流倉位緊張,將加劇農化產品生產成本提升,并逐步傳導到農化產品價格,帶動市場規模增加。全新變異毒株迭代出現,傳播力與致病力不斷上升,各國防疫政策搖擺不定,決策與執行力參差不齊。雖部分國家有序推進疫苗接種,但仍無法有效應對快速變異的毒株,未來一段時間全球仍將籠罩在疫情的不確定性中。 2全球農化市場的周期性波動 全球農化市場受宏觀環境影響,也表現出大周期波動的規律,2000年至今已呈現3個明顯的波動循環。其一是生物技術(轉基因技術)推動的轉基因作物種植帶來的2000—2008年的農化市場快速發展,其二是糧食和飼料需求推動糧食價格恢復性上漲,巴西作物種植面積擴大,疊加大豆銹病和棉鈴蟲暴發,助推了2009—2014年的農化市場增長。隨后的極端天氣增加、糧食需求恢復增長以及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改善了供需局面,推動了近幾年農化市場的再次上漲。 盡管2020年開始,疫情隔離導致農化產品生產一度停工,影響供應,但全球農化市場自2015年低迷以來整體趨勢平穩向好。2020年全球農化市場規模607.7億美元,相比2019年增長2.5%?;乜?021年,強勁的大宗作物價格和高出口需求拉動,提高了農化產品投入意愿,重點作物種植面積增加,帶來更多農化產品用量,以草甘膦、草銨膦為代表的上游原藥供應緊張,疊加美元走強,抬高了進出口貿易農化產品價格。此外,從地區農化產品需求看,澳洲從干旱恢復,印度季風氣候利好,中國較高的病蟲害壓力,西歐氣候利好等因素都帶動了當地農化產品需求,給市場增長帶來積極影響。因此,全球農化市場雖受疫情不確定性影響,但增長勢頭強勁,機構預測增長率8.2%,總市場規模將達到657億美元。 3全球農化企業的競爭格局 經過新一輪并購重組,全球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。目前,排名前五的跨國公司占據約68%市場份額,近5年來,拜耳收購孟山都,陶氏杜邦合并后剝離農化業務成立科迪華,中國中化先后收購安道麥和先正達,成立先正達集團,在行業下行周期一定程度減少了各自的競爭壓力。 全球農化企業根據產品結構和研產銷模式,可以分成三大類,第1類是傳統研發驅動型跨國公司,包括先正達、拜耳、科迪華、巴斯夫、富美實,企業需要不斷地創制新化合物研發推動業務增長,研發費用占比高,具備跨國家地區的生產和供應組織能力,并在全球重點國家地區構建了完善的品牌制劑分銷網絡,公司通過不同產品線和地域間平衡業務風險,公司業績增長表現平穩。第2類是日本研發型公司,新化合物研發能力強,近幾年在全球新化合物上市放緩的大環境下依然保持研發管線活躍,生產布局多集中在日本本土,近幾年有轉移到印度或與印度企業合作的趨勢,制劑產品營銷和渠道資源僅限于日韓等局部地區,在南北美和歐洲等更開闊市場的開發依賴與跨國公司合作。第3類是仿制型公司,包括UPL、PIIndustry等印度企業,紐發姆、安道麥等跨國制劑企業及江山、揚農等中國企業,仿制型企業研發多關注仿制原藥工藝優化和新制劑劑型開發,生產多依托核心化合物工藝延伸,制劑仿制企業營銷網絡完善,但原藥仿制企業則多通過與跨國公司合作開拓全球市場。 從業績表現看:2020年傳統寡頭跨國公司大部分仍保持增長,但第1、第2梯隊公司的并購重組之后的協同效應,受不利匯率、極端天氣及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,暫未完全發揮,相關業務增長乏力,拜耳、巴斯夫業績同比甚至略有下降(見表1)。相比之下,中國企業增長強勁,國內新一輪規模并購整合也進一步開啟,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,銷售份額有望再創新高。 從企業發展趨勢看:第1梯隊寡頭企業并購、重組已基本告一段落,預計未來跨國公司將結合傳統農用化學品的優勢,在生物制劑/生物刺激素領域開展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性投資,利用快速增長的生物解決方案實現未來可持續增長,跨國公司也不斷探索顛覆性技術,開拓數字化服務業務以期未來形成終端數字化服務矩陣,輔助加快產業鏈整合。與跨國公司創新速度停步不前甚至微弱下降相比,日本公司仍保持持續創新能力,保障化合物創制輸出,此外,中國企業也響應國家創新號召,通過加強外部研發合作保持創新活力,未來日本、中國等依托研發創新支撐的企業仍將是增長的重要引擎。 4全球重點地區市場趨勢 國際上一般把農化市場拆分成北美、拉美、亞太、歐洲和中東非5個區域,以2020年農化市場規模計算,分別占比16%、30%、29%、21%和4%。巴西、美國、中國、日本、阿根廷和印度是農化市場規模前六大國家,全球市場份額占比分別是18%、14%、11%、6%、5%和4%,這里筆者將以巴西、美國、中國、印度為例簡要分析市場特點和未來趨勢,見表2。 巴西農業資源豐富,是全球重要的農業國家之一,已耕地面積超11億畝,是全球第二轉基因作物種植國,第一大豆生產國,第四玉米生產國,其農產品出口金額位列全球第2位(2019年總出口金額532億美元)。巴西已逐步成為世界最大的農用化學品需求市場,進出口數據顯示,其是最大的農藥進口國家,農藥進口金額達31億美元。巴西本土農化市場規模109.6億美元,其中除草劑、殺蟲劑、殺菌劑分別占比31%、39%和28%,大豆、玉米和甘蔗是前三大作物(分別占比51%、12%和11%),本土需求最大的前五大農化產品分別是草甘膦、丙硫菌唑、噻蟲嗪、氯蟲苯甲酰胺和氟蟲腈。雖然2021年1月巴西宣布破產,但巴西農業生產一直得到政府支持和保護,受到中國經濟恢復、中美貿易爭端帶動巴西大豆/玉米出口需求增長,2019—2021年巴西大宗作物尤其是大豆和玉米面積和產量都保持穩定增長。在巴西,草甘膦抗性雜草防治需求日益上升,大豆銹病抗性管理仍然是種植戶痛點,中長期趨勢看,巴西市場規模將保持穩定,機構預計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1.8%,略低于行業平均水平2.3%,2025年市場規模120億美元。 美國是全球第一農產品出口國家,2019年總出口金額807億美元。美國農化市場規模82.5億美元,其中除草劑、殺蟲劑、殺菌劑分別占比59%、17%和20%,大豆、玉米和果蔬是前三大作物(分別占比28%、28%和15%)。美國是轉基因商業化最早也是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,其92%玉米和94%大豆是轉基因品種。結合轉基因作物抗蟲耐除草劑的特性,美國本土需求前五大農化產品分別是草甘膦、麥草畏、精異丙甲草胺、噻蟲嗪和嘧菌酯。未來趨勢看,草甘膦抗性雜草防治需求穩定,但本土登記監管趨嚴,預計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1%,低于行業平均水平2.3%,預測2025年市場規模增長至88.2億美元。 中國是全球第一農藥原藥生產和出口國家,2019年農藥總出口金額102.25億美元。中國承擔了全球農化產品生產和輸出角色,也是重要的農化產品消費需求國家。中國本土農化市場規模約65.8億美元,位居全球第3位,其中除草劑、殺蟲劑、殺菌劑分別占比20%、43%和34%,果蔬、水稻和玉米是前三大作物市場(分別占40%、20%和9%),前五大農化產品分別是草甘膦、代森錳鋅、阿維菌素、毒死蜱和吡蟲啉。自2019年首個轉基因轉化體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公示以來,中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進程明顯加速,預計3年內正式商業化,屆時國內植保產品需求結構將發生明顯變化,草甘膦需求量顯著增長,部分玉米苗后選擇性除草劑需求將下降。中長期看,中國病蟲害防治需求穩定,在雙碳政策驅動下,原材料成本上漲是必然趨勢,未來逐步傳導到制劑應用市場,機構預測中國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3.9%,高于行業平均水平,2025年市場規模增長至79.6億美元。 印度本土農化市場規模約26.4億美元,位列全球第6位,也是全球重要的原藥生產和出口國家,農藥總出口金額31.8億美元,位列全球第4位。受中國供給側改革、中美產業脫鉤風險加大、西方去中國化影響,印度在原藥生產供應的地位逐漸提升,印度農化企業過往業績增長迅速,農藥出口金額和總量2014—2018年復合增長率均超過10%。但印度化工基礎設施配套相對落后,合成工藝技術積累薄弱,制約原藥品種豐富度和規模體量,因此,中短期內較難撼動中國在農化產品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。中長期看,印度政府對農藥監管趨嚴,農化產品結構將進一步升級,機構預計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4%,高于行業平均水平,2025年市場規模增長至32億美元。 5不同農化產品類型的趨勢 全球植保市場可分為除草劑、殺蟲劑、殺菌劑和其他植調劑四大細分市場,其中除草劑規模最大(占比40.1%),殺蟲劑第2(占比29.5%),殺菌劑第3(占比27.4%),最后是植調劑等其他產品(占比3%)。 除草劑是全球植保市場規模最大的細分領域,全球銷售額前10的除草劑品種分別是草
小麥是全球分布最為廣的糧食作物,世界上有超過40%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。 小麥是全球三大谷物之一,幾乎全作食用,僅有約六分之一作為飼料使用。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、饅頭、餅干、面條等食物,發酵后可制成啤酒、酒精、白酒(如伏特加),或生物質燃料。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麥的地區。 2021年以來,全球多地頻繁遭遇極端天氣,導致部分小麥主產國產量受損、質量下降,加之國際局勢緊張,直接影響了全球小麥進出口形勢,并波及經濟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糧食安全。 1. 全球小麥生產情況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,2021年全球小麥產量為7.764億噸。產量前十位的國家(地區)分別為中國18%、歐盟18%、印度14.11%、美國10%、俄羅斯9.7%、烏克蘭4.3、澳大利亞4%、巴基斯坦3%、加拿大3%、阿根廷3%,前十個國家(地區)約占世界小麥總產量的87%。 近5年,世界小麥平均產量約7.75億噸左右,有小幅增長。2021年全球小麥產量7.764億噸,同比2020年增漲0.07%;2020年全球小麥產量7.758億噸,同比2019年增漲1.80%。 2021年全球小麥種植面積為222.62百萬公頃,同比2020年增漲0.79%;2020年全球小麥種植面積為220.88百萬公頃,同比2019年增漲2.49%。 2021年全球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為3490公斤/公頃,中國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為5810.7公斤/公頃,高于全球平均水平。 2. 全球小麥消費量 小麥是一種適應性強、分布廣泛的世界性糧食作物,為人類提供約21%食物熱量和20%蛋白質。小麥營養價值較高,富含淀粉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礦物質、鈣、鐵、硫胺素、核黃素、煙酸及維生素A等。具備獨特的面筋特性,可制作多種食品,是全球約35%~40%人口的主食,同時還是最重要的貿易糧食和國際援助糧食。 2021年全球小麥消費量為788.08百萬噸,同比2020年增漲0.71%。小麥食用消費和工業消費均同比增長。食用消費增長與人口增長趨勢相一致。 按國家來看,中國、印度消費量靠前。2020/21年度,全球小麥消費量國別分布中,中國以1.5億噸消費量排名第一;其次為歐盟,消費量為1.0475億噸。印度、俄羅斯、美國分列第三、第四、第五位。 3. 全球小麥庫存量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,近幾年全球小麥庫存量略有減少。2021年全球小麥庫存量為2.78億噸,同比下降4.02%;2020年全球小麥庫存量為2.9億噸,同比2019年減少2.25%。2021年全球小麥期末庫存量是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。 全球小麥庫存量中,中國結存量超過1.4億噸,占比接近50%;其次為印度,占比接近10%;第三名為美國,占比接近8%。 4. 全球小麥貿易分析 出口方面,2021年全球小麥出口量為2.06億噸。俄羅斯、澳大利亞、烏克蘭、美國、加拿大是小麥出口量前五位的國家。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兩大重要的小麥出口國,兩國合計小麥出口量占全球份額的近三分之一。 2021年俄羅斯小麥產量7550萬噸,占全球的9.7%,出口量高達3500萬噸,占全球小麥出口量的16.9%,是世界最大的小麥出口國;烏克蘭是世界第三大小麥出口國、第六大小麥生產國,2021年小麥產量3300萬噸,占全球的4.3%,出口量高達2400萬噸,占全球小麥出口量的11.6%。 近年來烏克蘭全球谷物出口國的排名大幅上升,躋身全球第三大小麥出口國,占到全球小麥出口的12%。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主要是出口到埃及、土耳其、孟加拉國以及一些中東國家,兩國戰事升級將導致全球出口面臨巨大不確定性。 印度雖然是全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,但去年小麥出口量僅800萬噸左右,在全球市場占比較小。 進口方面,2020/2021年度,全球小麥、面粉及制品進口量為接近2億噸。埃及、中國、印度尼西亞進口量排名靠前。 其中,埃及以12149千噸排名第一,占總進口量超過6%;其次為中國,進口量占比為5.34%;印度尼西亞排名第三,進口量占比超過5%。 中國是世界較早種植小麥的國家之一,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17-2020年中國小麥種植面積呈現下降趨勢,2020年度中國小麥播種面積為2271萬公頃,較2019年下降4.29%。2020-2021年中國小麥種植面積有所增加,2021年度中國小麥播種面積為2357萬公頃,同比2020年上漲3.78%。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10-2021年,中國小麥產量總體呈上漲趨勢。2018年因種植面積減少,產量略有下降。2020年中國小麥產量為13425萬噸,同比2019年增漲0.49%;2021年中國小麥產量為13695萬噸,同比2020年增漲2.01%。 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,種植技術的提高,中國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總體上也在增加。2020年中國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為5911.4公斤/公頃;2021年中國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為5810.7公斤/公頃。 5月16日,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,近期國際糧價不斷上漲,但是國內保持了總體平穩。我國糧食生產連續7年穩定在1.3萬億斤以上,庫存較為充足。稻谷、小麥兩個口糧品種連續多年產大于需,有少量進口主要是品種調劑。